中国科学报:把发布会开到课堂上

发布时间:2013-03-28

 

 

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新闻选修课开讲——

把发布会开到课堂上
 
 
■中国科学报记者 温才妃
 
春天本是赏花的好时节,可是在北京高校植被覆盖最好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周末扎堆赏花的学生并不多,相反,前来上课的学生却增加了。
 
原来,就在两周前,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以下简称“学院路共同体”)选修课开课了。19所学院路共同体高校学生可以在校际间自由选课。
 
在北京林业大学,学院路共同体选修课——实用新闻学正在开讲。选修这门课程的有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11所大学近百名学生,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新闻学以外的专业。
 
开课老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宣传部部长李铁铮表示,要让没学过新闻的学生培养新闻素养,学过新闻的学生在观点、例子上更加开拓性。
 
就新闻讲社会、讲能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同是两会采访,为什么吴小莉‘一问成名’,胡一虎却受到抨击?”李铁铮展示了胡一虎的采访原话,并请同学们来点评。
 
“胡一虎在采访中攀老乡,没有必要说这么多。”“胡一虎的提问太私人化了。”学生们各抒己见。一问一答间,师生将胡一虎的采访归结出“内容庞杂、自我、表述欠考虑”三大问题。
 
在李铁铮的课上,这样的案例教学无处不在。不仅用作分析采访流程,还可解释新闻原则。《开学恐惧症》MV中的马赛克君被台湾电视台当做事实报道,刘翔受伤的右腿被电视台翻转成左腿,纸包子事件系媒体人刻意捏造……比起书本上对新闻真实性的一句话概述,他的例子让学生们恍然大悟。
 
“真过瘾!老师讲课不古板,以实例引导,紧扣时代潮流。”北林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二学生袁悦如是说。
 
这的确是李铁铮想要达到的课堂效果。因为他的新闻课“不是就新闻讲新闻,而是就新闻讲社会、讲能力”。
 
“两会中,美联社提问中国是否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立场坚定、态度明朗;法国《费加罗报》提问食品污染、环境安全问题,看似和缓但戳中要点……”李铁铮通过对比中外媒体的提问,让学生明白了新闻背后的政治立场。
 
在李铁铮看来,未来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即便将来不从事媒体行业,也要了解媒介的基本运作规律。这方面的体验与他校宣传部部长的身份分不开,他不仅被公认为最能写的高校宣传部长之一,还在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担任骨干角色。
 
“与媒介相关的能力应该在应试教育之后马上培养,进入社会后再培养就晚了。”李铁铮说。
 
课堂采访重实践
 
得知《中国科学报》记者前来采访,李铁铮特意将第3节开始的课堂采访实习提前了一节课——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台下的学生扮演媒体记者,而记者本人充当“新闻发言人”接受学生访问。
 
寂静了十几秒钟后,一位身着白衣的女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她还收获了一本大学生记者采访录《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后来者的踊跃超过前人,一时间3位同学同时站起来。热烈的气氛贯穿了整堂课。
 
“您好!我是北京林业大学校报记者……”经李铁铮建议,提问者不再是某某学生,而是某某媒体。
 
“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一名女生活学活用两会记者的发问方式,得到了李铁铮的赞扬。由于问题的铺垫稍长,又担心提问时紧张,一些同学干脆照稿念起问题来。“尽量不要念稿,问题还要更口语化。”李铁铮纠正。
 
虽然学生们会一不留神问出报社管理层才能解答的问题,但也不时有精彩的问题呈现。“学生团队与报社互动有哪些方面?”“当记者有哪些收获?”“记者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等等,学生提问题的水平远远超乎记者想象。
 
李铁铮告诉记者,课堂采访实习是经实地采访改良而成的实践课程。往年,他带着学生们去北航艺术馆、清华新闻研讨会、北林校庆实地采访。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人数太多。“一名老师带着90多个学生,如果去楼层较高的地方采访,电梯都塞不下。”
 
在保留实地采访的前提下,尽量把采访者请进教室,问题就简化了许多。在这堂课上,接受学生采访的不只有媒体记者、网站编辑,还有学插花的男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获奖者。李铁铮更倾向于邀请媒体人士参与课堂采访实习课,因为“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和真正记者的差距”。
 
大家来上新闻课
 
打开学院路共同体网站的选课界面,记者见到人人网分享中,一些课程的选课人数偏少,而实用新闻学的人数近百,接近课容量的2/3。是什么吸引了学生作如此选择?
 
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大一学生胡鹏告诉记者,由于入校仅半年多,未来的就业目标尚不明确,希望通过选各种课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本学期,他选择了心理学、实用新闻学、西方哲学三门选修课。
 
和大多数人相仿,袁悦表示,出于对新闻的兴趣选择了该课程,她本人也曾加入学校的记者团、电视台。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张璟宇则希望通过实用新闻学课程尽快了解本专业,比起教条式授课,她更青睐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据介绍,与高校面向本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不同,学院路共同体的选修课虽实行“课程通用,学分共享”,但每门课会收取120至180元不等的课时费。
 
“我相信,选这门课的学生都是真心想学新闻的。”李铁铮笑着说。而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们坐公车1小时赶来上他的课,对于他而言是莫大的鼓励。
 
链接
 
海淀区学院路是北京高校密集地区。1999年6月,13所学院路学校成立“教学共同体”分享优质资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希望分享以文科见长的高校的教学资源。目前学院路共同体的成员发展到了19所院校,建设成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面向共同体高校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学分各校均予承认,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
 
学院路共同体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参与学校层次最高、开设课程最多、受益学生最多的高校“教学共同体”。
 
《中国科学报》 (2013-03-28 第5版 大学周刊)
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温才妃